查看原文
其他

听说复旦研究生又搞了个大奖?

2016-12-02 复旦研究生


11月30日,从正在美国波士顿举行的美国(Materials Research Society, MRS)年会上传来喜讯,我校高分子科学系彭慧胜课题组博士生孙浩因其在新型能源材料和器件领域的出色工作,荣获美国材料研究学会优秀博士生金奖(Graduate Student Gold Award)。下面跟随小编一起认识这位优秀的同学吧~




孙浩,高分子科学系2014级博士生,复旦大学2015学年“优秀学生标兵”,相辉奖学金获得者(全校共12人),连续四年获得国家奖学金,2015年获得上海市“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二等奖;


发表学术论文27篇,影响因子总计超过300。其中以第一或共同第一作者发表论文13篇(包括5篇Adv. Mater.,3篇Angew. Chem. Int. Ed.,和1篇Energy Environ. Sci.),影响因子总计超过180;


申请国际发明专利1项,韩国发明专利1项,中国发明专利10项,已授权并转让1项;


撰写由Wiley VCH和Springer出版社出版两部英文专著中的四个章节。


孙浩在“十二五”科技创新成就展

创新是当今时代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万众创新也是新常态经济的必然选择。在我们周围有很多善于创新研究的学长学姐,他们在自己的研究领域不断钻研、锐意创新。深入的思考、广泛的阅读、扎实的实验是他们取得出色科研成果背后的努力。


高分子科学系2014级博士孙浩不断钻研柔性能源器件研究,扩展跨学科知识,并迁移运用到自己的研究中,不仅在研究领域的基础研究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还将继续在实际应用层面将科研成果不断深化扩展,努力提升科研成果的实用性。


在孙浩身上,我们不仅看到惊人的数字,更多的是背后的创新性思维逻辑。
紧跟大趋势,可穿戴领域不断深耕


孙浩在做学术报告

如今,可穿戴设备蓬勃发展,各厂商纷纷推出自己的可穿戴设备,苹果手表、谷歌眼镜、小米手环等都受到用户的喜爱。可见,可穿戴设备的供能系统是很热门的研究方向。孙浩和他所在的课题组从事的就是用于改善可穿戴设备柔性的高性能功能化柔性能源器件研究。


由于贴近人体的特性,可穿戴设备需要具有柔性的电池。因此,现有的刚性电池难以满足需求。想到日常穿着的衣物便是柔性的,若是将电池做成织物般的柔顺,电池的可穿戴性将大大提高。因此,孙浩选择模仿织物的柔顺,在纤维和织物两个维度思索如何提升电池的柔性。
孙浩在做墙报展示

在第十四届“挑战杯”上海市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孙浩发明的低成本、大规模制备高性能的储能衣物获得二等奖。孙浩这次参赛的亮点,就是用实物展示了高性能储能衣物,这次的成果成本很低,有大规模生产的潜力。在科研应用层面,他申请了发明专利12项,已授权并转让一项。孙浩和所在的课题组和国外知名大公司合作太阳能电池和锂离子电池集成项目,申请了专利合作协定PCT( Patent Cooperation Treaty)、韩国专利、中国专利。


这些实际应用方面的创新成果,不是孙浩一时兴起的创意活动,而是他的科研课题——柔性能源器件研究——的延伸。每个成果都凝聚着孙浩的汗水与精力。在挑战杯期间,为了制作出低成本、大规模制备且具高性能的储能衣物,孙浩不断尝试,最终才把参赛展示的衣物成功做出。这件看似普通的衣物上,却暗藏玄机:在这上面有着一块A4纸大小的储能系统。通过材料的选择优化和衣物结构设计的优化,储能设备的成本被大大降低了。


孙浩在实验室


向自然学习,跨学科解决研究瓶颈


参加挑战杯需要拿出设计好的实物,然而在实验室中制作出来的织物般的电池,一般面积很小,只有一个指甲盖般大小。因此,放大电池的面积以应用到实际生产是十分重要的。但随着电池面积的增加,电阻随之增加,电池性能迅速下降,储能也不断下降。如何放大柔性电池的面积而不降低单位面积的性能,成为一个待解决的实用性问题。


在不断的摸索中,孙浩建立建立了许多假设,又推翻了更多的假设,最终提出一个方案——向自然界学习获取灵感。


自然界一直是研究者的灵感之源,电阻类似于自然界中的能量传输过程。在自然界中,能量传输是十分常见的,比如人体循环系统中的动脉静脉系统、神经系统中的中枢神经和末端神经。而植物的叶脉更是十分精妙的能量传输系统,主干和分支的分工协作就可以让物质能量遍及整个叶面。因此,孙浩将自然界这种分级结构运用于自己的研究,设计具有高导电性的网络并通过网格来储能。通过分级结构,材料整体的性能也大大提升,有效地解决了织物状可穿戴设备电池研究的瓶颈问题。


孙浩在旅途

漫漫科研路上,那些你需要知道的事


孙浩在科研上做出很多成果,但科研之路并非坦途。如何更有效地进行实验?怎样提高科研学习的效率?如何通过团队合作共同成长?如何避免那些科研中常见的雷区?最后我们一起来看看孙浩的建议吧!

1
选题选好,事半功倍
对于理工科的同学们,符合国家战略需要和社会应用的重大需求、基础研究中亟需解决的问题都是很好的研究方向。建议不要跟风做与别人类似的东西。
2
养成良好的科学习惯

做实验的习惯、计划的习惯和对实验的统筹能力都是需要养成良好习惯的。很多实验会需要等待,在等待的间隙可以进行别的研究。就像做饭可以在炖菜的同时,再炒一个菜。


事先的规划和科研的感觉,可以进行早期排查。这种对于科研的感觉建立在大量阅读文献,在自己的领域有深刻认识的基础上。在广泛阅读本学科的资料和文章后,你就会知道本学科发展到了怎样的程度、存在什么问题、自己可以做什么。与老师和学姐学长的讨论也带来了很多灵感。


3加强团队沟通合作,共同成长


孙浩所在的课题组,注重团队合作和沟通交流。科研不是独行军,在学科高度交叉的时代背景下,彼此的分工协作十分重要。闭门造车不可取,只有不断和别人沟通合作才能取得好的成果。合作会产生新的灵感,跨学科往往产生新的东西。
孙浩的导师彭慧胜教授十分注重实验室的团队建设,学长学姐们也都很有责任心,在孙浩科研上给予了悉心的指导。他承袭了实验室这一传统,尽心帮助低年级的师弟师妹早日走上科研的正轨。


4勿急于求成,应不忘初心


很多低年级的学弟学妹很有干劲,有创新的劲头;但比 49 30649 49 15287 0 0 3701 0 0:00:08 0:00:04 0:00:04 3702较容易着急,希望快速证明自己。但好的东西是需要琢磨的,将研究细化深入后可能研究价值更高,发表后别人的认可度更高。希望大家能认定自己,静下心来,不为外界影响,不忘初心。



美国材料研究学会优秀博士生奖




美国材料研究学会成立于1973年,总部位于美国,目前拥有来自世界90个国家的16000多名会员,是材料、化学、物理、生物、能源等多领域最富盛名的国际学术组织。该组织每年在美国举办两次大型会议,每次参会人员达上万人之多。为了鼓励和表彰博士生在材料等相关领域完成的优秀研究成果,MRS自2001年起设立优秀博士生奖,并设立金奖(Gold Award)和银奖(Silver Award)。通过个人申请和层层选拔,MRS从世界范围内选拔一批优秀的博士生在年会上进行现场答辩和评审,角逐金奖,并举行隆重的颁奖典礼。

 

今年共有来自全世界的11位优秀博士生获得金奖,获奖学生主要来自美国和欧洲,孙浩是中国大陆地区唯一获奖人,同时也是时隔五年后又一位来自亚洲的金奖获得者。


来自复旦大学高分子科学系和先进材料实验室彭慧胜课题组的博士生仰志斌和张智涛也曾因突出研究成果分别于2013年和2015年荣获优秀博士生奖。


点击以下链接查看两位同学的故事。


【人物】“第九届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仰志斌

投票 | 我校研究生张智涛候选2015“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请为他投票!




猜你想看:

不巧,我在等你 | 我有一百种方法让你使用复旦图书馆资源

人物 | 郑薛飞腾:记者把看到的一切告诉所有人

国奖是如何炼成的 | 单伊露:未成故事,但必是经历

实验室风采 | 李辉老师和他的实验室:一半是严肃谨慎,一半是自由有爱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